作者:李大奎更好的配资平台
有半个圣人之称的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早年是很笨的,梁启超就曾说他"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"。
那,这位出生于公元1811年,来自湖南普通耕读家庭的晚清第一牛人,年轻时有多笨?
不坊赏析赏析。原来早年曾国藩的笨,主要表现为读书效率极为低下。
他的同学读三遍就能背的文章,曾国藩得读三十遍以上,才勉强可以背上。
老师讲一遍就明白的知识,曾国藩得追问十多次,才掌握其要义。
有一次,他晚上在家背诵老师安排的课文,反反复复读背了好几个时辰,天快亮了仍无法记住,气得藏在梁上的小偷直接现身,当着曾国藩的面一字不差的把他读的文章背了出来,训斥他"你是真笨"之后拂袖而去。
原来这个小偷悄悄遛进曾国藩的家中,那时曾国藩的家虽说是务农条件,家底也还不错,小偷打算等曾国藩背完书休息后,顺手牵羊偷点东西就走。
哪知曾国藩背了将近一个晚上,也没背得,以致小偷没法下手。
可见曾国藩的笨,确是名不虚传!
这就是言及曾国藩笨的"小偷背书"趣闻,连小偷都嫌弃他的愚钝。当然,他的老师说他笨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。
据说他的国文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无误后,才允许回家。曾国藩一个晚上都背不下来一篇文章,怎可能在短时间内背得老师指定的篇目,他经常作为最后一个学生被留下来背书,也就是家常便饭。久而久之,气得习以为常的老师只好作罢,就讽刺曾国藩:将来你要是也能中举,老师替你背伞。
老师言下之意,也是认定曾国藩是天生的愚笨,将来哪可能有出息?根本做不到咸鱼翻身。
这就是年轻时曾国藩读书之笨,用他自己说的原话,那就是:"他人目下二三行,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"。
此外,早年曾国藩的笨,还体现在参加科举考试多次失败上。
曾国藩自14岁起,以童生身份连续6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通过,第6次所写的文章,还被气愤不已的主考官狠批:
什么文理浅薄的狗屁文章,这样的人也好意思来参加科考。
所幸,副主考心疼曾国藩的不易,替他解了围:说曾国藩已经考了5次,算半个秀才,评一个佾生以观后效。
主考官采纳了这个建议,不过直接在曾国藩的考卷上批阅"文理欠通",要求上批评榜当作全省反面教材公示。
这就是曾国藩6次参加秀才考试都落榜的笨拙表现,以致左宗棠打趣他"才短气矜"。
不过,如此钝拙的曾国藩,又是怎样笨人逆袭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?还得到半个圣人之誉?连伟人对他都是高赞不已。
说来确也是不可低估。正谓: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!
曾国藩所谓的"笨拙",恰好成就了他势不可挡的逆袭之路。
原来曾国藩对自己天性中的笨早有清醒的认识,毕竟基因遗传,没法。他的父亲曾麟书就是脑子太笨,直到47岁才勉强中了一个秀才。
但不服输的曾国藩更有"我命由我不由天"的凛然大气,正如徐霞客所言:无人抚我青云志,我自踏雪至山巅。若是命中无此运,亦可孤身登昆仓。
在小偷和老师都否定他笨得要死的奇耻大辱下,曾国藩没有气馁,也没有责怪,反而决定痛下笨功夫,发誓把"笨"磨成坚不可摧的"金刚钻"。
于是,小偷成了他立志苦学的启蒙老师,教他国文的老师也成了助推他学业大成的激励大师。
之后,发明"笨拙读书法"的曾国藩,每读一篇课文先逐字圈点,一字不懂不读下字,一句不懂不读下句,一章不懂不读下章,硬是通过这样"蚂蚁啃骨头"的苦功夫,将老师要求的背诵课文弄了个明明白白。
就这样曾国藩赢得童生身份,有资格参加秀才考试了。不过,求学之路并不容易,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。
他在6次落榜最后一次还被痛斥才得到恩赐性质的佾生后,知耻而后勇的曾国藩终于明白:前路多艰,任重道远呢。看来自己的笨功夫还不够,得不断提升笨办法。
于是,不抛弃不放弃的曾国藩面对自己被当作全省反面教材,哪敢心灰意冷?不是身后还有国文老师等着要替他背伞的动力嘛。
为此,迎难而上的曾国藩重振行装再出发,将自己所写的文章与上榜的范文逐一比较,从中找出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曾国藩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梳理打磨,终于曙光在望。在第七次参加科考时,得以倒数第二的入围成绩考中秀才,与他父亲相比,自然是强了许多。
考中秀才的曾国藩从此笨鸟先飞,稳扎稳打地推进入仕之路。
参加举人考试之前,曾国藩以工匠精神夯实写文章的基础,别人求巧他求稳,就历年考试的真题细心揣摩,真正弄懂每篇文章的结构、义理,熟能生巧后,再总结出可行的写作方法。
这就是曾国藩自成体系的作文技巧:先立骨,后填肉。
凭着这一勤能补拙的笨办法,曾国藩参加举人考试一次成功。
中了举人的曾国藩也没有骄傲,依旧用笨办法矢志不渝的挑战进士之路。
他坚持每天早上5点起床,必须完成规定的读书作文任务后,才允许自己休息有觉睡。
就这样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,曾国藩的学识终于有了扎实的功底,27岁那年,也就是道光十八年,即公元1838年,他参加殿试中榜,以三甲第四十二名的成绩赐"同进士出身"。
后来,稳扎稳打的曾国藩一路高歌猛进,以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,及朝考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,从翰林院庶吉士起步,到主持乡试,受命组建湘军,主办洋务,创办新式学堂,最终一步步登顶正一品大员的入仕坦途,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。
这就是曾国藩笨人逆袭的奇迹!
他的成功之道,其实正如同他之所说:天下之至拙,能胜天下之至巧。
盖因笨人遇到困难,可以"困知勉行",一当直面问题攻克难关后继续前行,同样可以光芒万丈谱写辉煌,有可能还比聪明人更胜一筹。
毕竟聪明人多想走捷径,绕过障碍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。只因欲速则不达之下,聪明反被聪明误。
"余性鲁钝"的曾国藩成为妥妥执牛耳的人生经历,证明一个质朴的道理:人笨无妨,只要肯下"笨功夫",愿意以"笨办法"撬开阻挡前行的关隘,也能成就一番事业,成为人生赢家。
此外,了不起的曾国藩在修身、治事、练军等方面的笨办法也值得一提。
曾国藩为了改正年轻时的脾气暴躁,就每天写三百字的笔记,如实记述,并传亲友督导整改。如此雷打不动的十年坚持,曾国藩终于从油腻笨男转型为道德楷模。
李鸿章为之折服:吾师之学,纯用笨功,非聪明人所及。
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时,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案头如山的公文,细心到错别字均逐一圈出整饬。下属汇报工作,也别想打马虎眼,对每个细微之处都要核实无误……
凭着这样如理丝般"拙诚"的治事态度,曾国藩政绩斐然,不仅建造了第一艘蒸汽轮船,还集大成于一身,成为大名鼎鼎的晚清重臣,举足轻重的理学家、文学家。
曾国藩临危受命组建的湘军,也以"结硬寨,打呆仗"的笨办法,最终耗死了来势汹汹的太平军。北王石达开为之服输:曾公之兵,稳如泰山,虽慢必克。
综上而言:并非榆木脑袋的曾国藩其实更是大智若愚,他的"笨",反而是难能可贵的优势,是后知后觉的知行合一。
事实上,一个人看上去资质平平,显得钝拙之极,其实不打紧,也不可怕,只要有足够的清醒认知,一旦厚积薄发付出艰辛的努力,也能绽放耀眼的时代光芒。
因为"笨",可以转化为专注力、钝感力,还可以赢得一份真性情,这其实也是成功的根本。
所以,乾坤未定之时,芸芸众生都别担心先天缺陷的笨,只要不是朽木,也可以茁壮成长,在刻苦用功踏实进取笨鸟先飞中"守得云开见月明",抵达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峰。
是为记更好的配资平台。
发布于:四川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