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近代史上证券配资利率,左宗棠收复新疆无疑是一场扭转西北危局的壮举。
但很多人只知道左宗棠率领的清军最后取得了胜利,却不知道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。
还有,当64岁的左宗棠抬棺西征时,他面临的形势有多么的严峻。他是如何在四面围困的状态下实现突围的?
要知道,历时2年的新疆之战,左宗棠不仅要面对美英的双重压力,还要应对朝廷内部以李鸿章为首的“海防派”的发难。
最后能够取得胜利,实属不易。
同时,当时伤亡之惨重、高级将领阵亡比例之高、军费消耗之巨大,在晚清战争史上实属罕见。
左宗棠“抬棺出征”1864年,当太平天国运动和“陕甘回变”牵制了清政府主要兵力时。
展开剩余90%新疆地区爆发了大规模动乱,各地豪强趁机割据,形成了伊犁、库车、乌鲁木齐、喀什噶尔和和田五个地方势力。
各大势力相互角逐,本来就已经够乱了,可喀什噶尔地区还引进了“外援”,使得原本的格局更加混乱。
那个外援就是臭名昭著的“阿古柏”。
阿古柏,原是中亚地区“浩罕汗国”的军事头目,1867年进入南疆后势力更盛,先后灭掉各大势力后,建立了“哲德沙尔汗国”。
在他的高压管理下,新疆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,那时起南疆地区开始怀念大清王朝,并不断有人前往京师向清政府求援。
与此同时,沙俄趁机出兵占领伊犁,英国则与阿古柏政权达成通商协议,成为其背后支持者。
眼看着新疆将落入他人之手,加之有新疆部族的求援,清廷陷入了大讨论之中。
于是,就爆发了著名的“海防与塞防之争”。
以李鸿章为首的“海防派”主张放弃新疆,集中资源加强沿海防御,其理由是“新疆不复,于肢体之元气无伤;海疆不防,则腹心之大患愈棘”。
而左宗棠则力陈新疆的战略重要性:“若不保新疆,陕甘难安;陕甘不安,则中原危矣!”
他尖锐地指出,一旦新疆沦陷,列强将扶持阿古柏建立傀儡政权,进而蚕食河西走廊和陕甘地区,最终势必威胁京师安全。
经过激烈辩论,清廷最终采纳了左宗棠“东则海防,西则塞防,二者并重”的折中建议。
于是,1875年,64岁的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,全权负责收复新疆的军事事务。
左宗棠“面临的压力”左宗棠虽然拿下了收复新疆的任务,不至于让新疆落入他人之手,可拿下任务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
等着他的还有不少压力:
1、军费问题
当时清政府因连年战争和巨额赔款已国库空虚,仅能拨付200万两军费,各省协饷勉强凑齐300万两。
而左宗棠估算西征至少需要800万两白银。
面对资金缺口,朝廷又不能给力,左宗棠再次找到了老搭档胡雪岩。
最终他通过红顶商人胡雪岩向外国银行借款,前后共借贷超过3000万两,年利率高达10%-14%。
看似暂时解决了军费问题,但巨额借款也给羸弱的大清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风霜。
2、补给问题
新疆距内地数千里,运粮成本惊人。
据《左宗棠年谱》记载,从河西走廊运粮至巴里坤,每百斤粮食运费高达20两银子,是粮价的二十余倍。
要想打持久战,从内地运粮肯定不现实,即便粮食供应得上,运输成本也负担不起。
为此,左宗棠后来在兰州、肃州、哈密等地设立了粮台,并命令部队“且战且耕”,在哈密、巴里坤等地屯田20万亩,解决了部分军粮问题。
3、装备问题
为了打赢战役,左宗棠下了血本,花重金购置了西洋火器。
当时通过上海采办局购买了德国克虏伯大炮、英国马蒂尼-亨利步枪等先进武器。
有了装备,可是要运动前线却是大问题,庞大的机器要穿越沙漠异常艰难。
文献记载,为了解决问题,运输成员不得不将大件的装备拆成小部件进行运输,即便如此,骆驼运输每天最多行进二三十里。
4、海防派的掣肘
即便朝廷最终做出了“东则海防,西则塞防,二者并重”的战略,可实际执行过程中,以李鸿章为首的“海防派”仍不断质疑西征的必要性。
1877年,海防派甚至趁左宗棠前线作战时,奏请裁减西征军饷。
左宗棠在给友人的信中愤懑写道:“每念及此,寝食难安。”
5、虎狼环伺
英国为了占领南疆,对阿古柏的扶持十分卖力,1874年与阿古柏签订了《英阿条约》,此后开始明目张胆地给其提供大量武器装备。
虽然当时英国驻印度总督诺斯布鲁克公开宣称:“支持阿古柏是为了遏制俄国南下”。
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英国背后的小心思。
据英国外交部档案显示,仅1875年就向阿古柏输送步枪2万支、火炮30余门。
而沙俄的态度呢,一方面占着伊犁不愿归还,另一方面又向清廷表示“中立”。
很明显,也是在作壁上观,趁机分杯羹。要不是左宗棠最终取得了胜利,真不敢想象虎狼环伺的新疆会走向何种结局。
收复新疆的伟大战役面对以上压力,左宗棠只能各个攻克,尤其是针对英俄问题,左宗棠采取了分化政策。
对英国,他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传递和谈意愿。
对俄国,则强硬声明必将收复伊犁。那种灵活外交为军事行动赢得了空间。
1876年4月,左宗棠在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,正式下达了进军新疆的命令。
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,开启了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。整个收复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:
北疆收复战、南疆平定战和伊犁交涉期,基本遵循了左宗棠“先北后南,缓进急战”的战略方针。
北疆收复战(1876年4月-11月)是左宗棠新疆军事行动的关键阶段。
此阶段清军在刘锦棠等率领下进军乌鲁木齐,古牧地战役胜利后乘胜攻克多地,至11月基本控制北疆。
此役切断阿古柏军队与沙俄联系,提供了稳定后勤基地,且左宗棠注重军纪,赢得民众支持。
1877年春季,南疆平定战开始,那一阶段的战斗更为艰苦,不仅要面对顽抗的敌军,还要克服南疆恶劣的自然环境。
左宗棠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,首先集中兵力进攻吐鲁番,切断阿古柏军队的南北联系。
1877年4月,清军在吐鲁番战役中大获全胜,阿古柏本人在兵败后不久服毒自杀。
阿古柏之死导致敌军士气崩溃,清军乘势南下,连克库车、阿克苏、喀什噶尔等南疆重镇。
到1878年1月2日,除沙俄占领的伊犁地区外,新疆全境重新回到祖国怀抱。
收复新疆大部后,左宗棠又面临着伊犁问题的复杂局面。
沙俄在1871年以“代为收复”为名占领伊犁后,一直拒绝归还。
1878年,清廷派崇厚赴俄谈判,结果签订了不平等的《里瓦几亚条约》,左宗棠得知后义愤填膺,以豪情和决断迫使清廷拒绝批准该条约,并将崇厚治罪。
左宗棠随即在新疆部署军队,做出武力收复伊犁的姿态,同时支持清廷改派曾纪泽重新谈判。
在左宗棠军事压力的背景下,1881年,中俄签订《改订条约》(又称《圣彼得堡条约》),中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领土。
虽然仍损失了塔城东北和伊犁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,但相比崇厚所签条约已有较大改善。
最后值得一提的是,收复新疆大清虽然取得了胜利,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共有6名总兵战死,分别是冯桂增、李大洪、熊佑林、张大发、杜生荣和司世道。
要知道,清朝时期总兵的地位很高,属于高级将领,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,这样的话,损失6名总兵意味着损失惨重。
此外,还有多名提督和副将阵亡,总计副将及以上将领战死47人。
还有,阵亡士兵3万余人。其中古牧地战役,湘军阵亡1276人;伊犁战役中,清军阵亡人数高达1.8万人。
由此,当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时,不应只看到左宗棠“湖湘子弟满天山”的豪迈,更要铭记那些埋骨边疆的无名英雄。
正如1881年左宗棠在兰州建立的“义冢”碑文所书:“青山有幸埋忠骨,白铁无辜铸佞臣。”
最后,让我们对那些曾经为保护国家领土付出牺牲的将士们,致以崇高的敬意!
读者们,关于“左宗棠收复新疆全过程”证券配资利率,大家怎么看?如果喜欢本文章,请分享收藏哦~
发布于:山西省